close



html模版青海河湟剪紙傳承人王鳳英:刀尖上的平面影像(圖)
新華社西寧4月10日電(法子瑤 李貴東)初見王鳳英時,隻覺得她有點胖,在高原陽光的多年炙烤下她顯得有些黑。她眼睛瞇著看瞭看臺下的學生,然後靦腆地笑瞭。4月7日這是她在高校內又一次講座,她左手持紙,右手握剪。那雙巧手上下翻飛如花。不一會,一朵栩栩如生的“桃花”便靜靜地開在她手掌心瞭。

出生牧傢 堅持苦練臘腸狗飼料

王鳳英,1967年出生,成長於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一個地地道道的牧民傢庭,作為一個草原上長大的孩子,放牧便是她的必修功課。而位於青藏高原的海晏海拔高、年均氣溫低,白晝時間長。對於一個七八歲還生性好動的孩子來說,放牧實在是一項無趣重復的體力勞動。所以八歲時王鳳英便隨著母親開始學習剪紙,母親在當地是剪紙剪得較好的師傅,再加上有些天賦,她一下子就喜歡上瞭剪紙。

“我開始學剪紙的時候,學得特別快,我媽帶著我剪一遍,下一次同類型的花樣我就會瞭。每次要剪什麼東西之前,我的腦子裡就已經有它剪好的樣子瞭。從小時候放牧開始,我每天必須跟著羊或者馬在草原上轉圈走吃草,所以我就每天帶著紙和筆,看著山裡的動物,畫下他們的樣子,再剪下來,一方面是興趣,另一方面就是消磨時間。”

因為每天都是邊放牧邊觀察動物神態,隨即就在紙上描下動物的樣子,因此現在她最拿手的就是剪動物像,而在這其中她最幼犬飼料推薦喜愛的也最擅長的就是犛牛,“你看犛牛在草原上走,它的毛多,風一吹飄飄灑灑的,非常漂亮,像是守護著高原。我剪的犛牛的毛都是有順序的,風怎麼吹我就怎麼剪。”

得益於十三年的草原放牧生涯,現今王鳳英的剪紙作品大多都充滿著草原生活氣息,不同於其他派別的剪紙作品,自成一體。她對人或事物的深刻洞察力也因當年的訓練變得爐火純青,“每次在外面看見放牧的牧民,隻要是我覺得好的我都有想把他們剪下的想法,就像你坐著這裡,我就能把你剪在紙上。”王鳳英靦腆地說。

政府扶持 終成剪紙藝人

王鳳英最初隻是剪自己喜歡的小物件,沒想到在2007年命運卻突然改變。“海晏縣政府解決瞭我的後顧之憂,我就開始專心鉆研剪紙藝術。”2007年,她進入海晏縣文化館,作為文化館館員,她一方面開始做文化產業和旅遊產品,另一方面又專註於中小學的剪紙興趣班,培訓班每期學員均達35人以上。

2009年起,她又多次赴國外,在法國等國進行剪紙交流培訓。2012年海晏縣政府召集瞭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王鳳英便是其中之一。從那時她開始大批量地出產剪紙作品,每天上午從八點半開始到十二點,下午三點到下午五點,都是她固定的剪紙時間,“每天剪紙時間雖然長,但是說實在的還是一種享受,也算是習慣瞭吧,要是一天不剪,我還覺得閑得沒事會著急。”

現今王鳳英的作品有被青海省文化館收集的,有被作為禮品送給來青海訪問的貴客,當然也有部分收藏傢慕名而來,她每年憑借剪紙創收就達10萬元以上。如今,以王鳳英為代表的新型剪紙中心——“河湟剪紙中心”,在海晏縣已逐步發展成為文化產業示范園區。

匠心不易 堅持更難

到目前,王鳳英隻收瞭一個徒弟。說到收徒,她說孩子們大多都是對剪紙感興趣的,但是能堅持下來的並不多。而她面前的這位徒弟已經跟瞭她13年,“那時雖然有十二個人跟著我學習剪紙,但到現在也隻有他一個人堅持瞭下來,剪紙並不是一項容易的活,我幹瞭這麼多年,眼睛也確實不太好瞭,我的右手腕子也要用紙板子夾著,現在提不得一點重的東西。”說到這她臉上流露出一絲無奈。

不過,她說自己的兩個女兒在平常的耳濡目染下也都學會瞭剪紙,大女兒在大學裡開辦瞭個人剪紙展,小女兒也在課餘時間幫她剪紙;她說還是希望這兩個孩子以後也能傳承自己的這份手藝。“創作出好的作品,可以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,又能向國外宣傳中國,真的是希望這份技藝不要失傳。”

在眾多作品中,王鳳英最大的剪紙為《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》。這幅巨圖長達三十米,費時近兩個月完成,圖中人物形態,動作栩栩如生,現已被青海省博湖館收藏。“我希望通過剪紙藝術表達青海牧民對於民族團結,國傢昌盛的期盼。剪紙藝術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,也是我國的藝術瑰寶,我會將它好好傳承下去,柴犬飼料讓河湟剪紙大放異彩。”王鳳英說。(完)



貓罐頭推薦臘腸狗飼料推薦8F7950D315BCC115
arrow
arrow

    omt816k8c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